【職業無高低,但孩子們應有相等的選擇機會】
這兩天很多人分享的當兵心得的文章,被評帶有歧視,似乎認為沒唸大學,去做水電工、木工、建築工,就是比較次等的選擇、階級。我並不確定作者是否有這樣的想法,但我看到他的文章中,確實點出了台灣教育的一個關鍵問題:
在台灣,不是每個孩子都有相等的選擇機會。
曾經,有一位我教過很傑出的台大學生,他來自於偏遠鄉區。他很憂心地跟我說,他在偏遠鄉區的小學同學很多都是經濟弱勢家庭,爸媽光要維生就很辛苦,對孩子的學業根本不在乎。甚至他們很多都對老師有敵意,因為這些父母覺得讀書沒什麼用。有心的老師再怎麼用心要把孩子教好,往往都要跟這些父母的拉力對抗。這些同學後來也常有人淪於吸毒或加入幫派。
在過去幾年,我也不斷的聽到來自偏遠鄉區的老師跟我述說同樣的問題。他們遇到最大的挑戰,是很多孩子的爸媽叔伯姑嬸都是打零工維生,所以孩子們也自然地認為那是他們人生唯一的選擇。他們不知道自己還可以有其他的選擇。即使遇到好老師可以告訴他們有其他選擇,家庭的拉力讓他們只能放棄這些選擇。
有位老師說在山上教了好久,終於遇到一位部落的孩子終於來跟她諮商國中畢業後職涯的可能選擇。但孩子問她的卻是:
「老師,妳覺得我畢業後是打零工比較好,還是加入幫派比較好?」
老師聽了,心好酸。為什麼這些孩子們認為自己的未來就只有這兩種選擇?
那篇當兵心得文提到有位年輕人,數獨很厲害,但沒有受資優教育的機會。我不知道這年輕人是否有念大學。因為作者拿他當對照組,我們姑且猜他沒有唸大學;或者,我們就假設他是一位走技職路線的年輕學徒或師傅。
這年輕人沒唸大學而去當師傅,也是很好的選擇,絕不是比較次等的。唸大學並非就是比較高級的路。我的好友 洪旭亮校長的公子就是毅然決定放棄大學去學習成為水電師傅,是一位很有想法、非常厲害的年輕人。
雖然念大學並非比較高級,但關鍵的問題是:這年輕人當初到底有沒有選擇的機會?
他是有選擇的可以去念大學而不去念,最後決定當師傅(像洪校長的公子一樣);還是他是從一開始根本沒有這樣的選擇機會?
這是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受限於家庭,在台灣每一個孩子的選擇機會並不平等,而且差異很大。
在最弱勢的家庭,連維生都很辛苦的家庭,家長受限於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少人可以告訴孩子他的未來可以有哪些選擇。而如同前面我的學生還有偏遠鄉區的老師說的,即使老師告訴孩子他可以有哪些選擇,父母往往也不會認同的。
這些弱勢家庭的孩子,即使有人很獨立,可以在很小的年紀就不受父母影響,自己做決定。若是他們自己立志想走升學路線的,在目前以學測、指考等考試為主的大學升學方式,常有教弱勢孩子的高中老師告訴我,在目前已入學考試為主的大學招生制度下,這些弱勢孩子是很難有機會的。
因為現在很多孩子都有補習,沒錢補習的窮孩子,除了少數秀逸之才,大部份在考試很難跟有補習的孩子競爭。(所以大學入學方式要檢討,為什麼沒錢補習的窮孩子,在入學的競爭中,大部分都會遇到挫折?)
而若有弱勢的孩子立志想走技職路線的,就如同我前篇談到玉東國中木工班的例子一樣,這些孩子已經是很有天份、也很確定自己對木工是很有興趣的。但就連這些孩子想念木工科,全台灣只有兩所有木工科的高職,都在外縣市。而且都必須要靠國中會考成績去申請。這些經濟弱勢導致學習弱勢的孩子,如今還要跟人比會考成績,即使他已經知道自己的天份在技職(木工),他們依然吃了閉門羹。
到最後想念大學的也很難考的上,想念技職的也因為要看成績評比而進不去。這些弱勢家庭的孩子的未來,能選擇的路真的很有限。能去當學徒學得一技之長當師傅的,其實是很難得的。還有很多窮孩子是連這樣的選擇機會都沒有,最後只能沒有選擇被迫做跟爸媽一樣的工作。
我們的社會不該歧視任何工作。但當孩子因為出身弱勢,就失去了其他的孩子都有的選擇機會,這是令人痛心的。芬蘭的教育,最為人稱道的就是教育權的平等。不管孩子生在哪、住在哪,他們都享有同樣的受教育的機會。
但在台灣,家庭的影響真的很大,在弱勢的家庭長大的孩子,連自己可以有什麼選擇,都很難知道(因為家長自己也不知道,而且很多也不信任老師)。這些孩子就被迫只能在比別人少的選擇裡去選擇未來的路。
這樣的不平等,是我們國民教育的最大困境。
怎麼解?這個問題真的很難解,甚至可能不是一代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看過最好的方法,是像 王嘉納老師、 蘇文鈺老師 那樣,先幫助偏遠鄉區的孩子們早日學會可以站穩腳跟、自己謀生的一技之長;他們也得以好好培育自己的下一代。他們的下一代,或許就可以脫離這樣的 cycle,而有更多對未來的選擇機會。
但如何讓這樣的努力能夠普及到更多弱勢家庭?
這是另一個更難解的問題,我想必須要靠 陳清圳 校長、 Alex Wang 老師那樣將學校結合社區營造,建立家長對老師的信任,才能有機會改變更多的家長觀念~
(歡迎分享)